免息配资开户 零售净利暴跌94%!平安银行人事调整破局:生死时速下的战略突围?

引言:免息配资开户

从"零售黑马"到"转型先锋",平安银行用25.9%的零售金融营收跌幅与12.4%的对公增速,演绎着中国银行业最惊心动魄的战略转身。当"三高"模式遭遇寒冬,这家银行正以刮骨疗毒的勇气,在人事重构与业务革新中寻找重生密码。

——  

/  作者:小鲸  / 「 财鲸眼 」 

五年沉浮:从巅峰坠落的零售帝国

回望2020年,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如日中天:营收885.78亿元,净利润176.74亿元,占比达61.1%。信用卡流通户突破5300万,个贷余额直逼2万亿。但随着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,高风险客群占比攀升至35%,信用卡不良率从2021年的1.56%逐年走高,2023年已达2.77%。

(图源:平安银行公告)

过去的五年平安银行营收同比增长分别由2020年的11.30%降至2024年的-4.19%。

(图源:东方财富公开数据)

2024年成为转折点:零售营收骤降25.9%至712.55亿,净利润仅2.89亿,同比暴跌94.8%。个贷余额蒸发2110亿,信用卡流通户减少696万。这场雪崩背后,是主动压降高风险资产的战略抉择——抵押类贷款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至62.8%,住房按揭贷款增长7.4%,汽车金融贷款增速放缓至2.3%。

(图源:平安银行公告)

对此,平安银行党委书记、行长冀光恒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“血已经止住了,造血还需要过程”,谈及零售业务调整其续称,“总结过去一年多的经历,我认为我们已经在战略上取得了共识并开始行动,但零售业务改革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”

人事地震:老将守疆与少帅突围

2025年3月的人事调整震动全行:分管零售五年的张朝晖调任深圳分行,老将回归镇守"粮仓";深圳分行行长王军升任总行行长助理,接棒零售改革。这场变动暗含深意:58岁的张朝晖以"合规老将"身份稳住深圳基本盘,45岁的王军则需在零售深水区杀出重围。

事实上,这只是平安银行人事变革的冰山一角。2023年以来,该行已完成总行架构重组,裁撤六大行业事业部,成立战略客户部;零售条线撤销三大区域管理部,推行扁平化管理。信用卡中心总裁更迭、科技条线引入孙芳滔等举措,均指向年轻化与专业化。

对公破局:从配角到增长引擎

当零售收缩,对公业务挑起大梁:2024年企业贷款增长12.4%至1.6万亿,对公客户数突破85万。对于对公业务的增长,公告中,管理层称,聚焦“做精行业、做精客户、做精产品”,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,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、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基础设施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,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,通过“商行+投行+投资”的综合性解决方案,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,助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。

正如“零售新王”转型阵痛超预期,冀光恒表示,在逆周期阶段,银行需要有三到五年的定力才能走出困境。

科技赋能:成本革命与风控升级

压降付息成本成为生死线:冀光恒立下军令状,零售负债成本要退至行业倒数前三。为此,平安银行启动”星云物联计划",在智慧车联、能源等六大领域部署物联网设备,实现供应链金融融资超7300亿。AI替代网点业务,智能风控系统将审批时效压缩至分钟级。

持续推进运营数字化转型,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。客户服务方面,借助虚拟数字人,2024年末运营审核作业自动化率提升至55%,较上年末提升10个百分点。账户风险防控方面,打造反电诈“风控大脑”,提升账户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效率;同时,通过大数据算法赋能反洗钱风险识别,年末反洗钱尽职调查智能化率达64.8%。数字消保方面,依托“智慧决策模型”匹配解决方案,并深化数据及模型应用,提升投诉解决效率,年末该模型覆盖率约77.5%,消保审查智能化率约88.9%。

同时,重构跨境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服务体系,推出跨境汇款“秒收秒付”系列服务,以极简、极速、极优为目标,持续提升客户体验。同时,通过产品迭代,进一步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跨境支付结算及融资需求。2024年,本行跨境贸易融资发生额2,505.08亿元,同比增长44.0%。

事实上,这也印证了平安银行践行科技金融坚决态度。从构建“客群+产品+政策+生态”经营体系,到完善产品体系,优化风险政策,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、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。数据显示,截止2024年末,科技企业客户数26,573户;科技企业贷款余额1,488.51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24.6%。

未来之路:平衡术与周期战

面对2025年的挑战,平安银行提出:稳息差、稳资产质量(不良率控制)、稳盈利增长;推进中风险产品创新、对公行业化深耕、科技成本替代。冀光恒坦言:“‘止血’已做到,‘造血’还需过程。在逆周期时,没有三五年的定力,很难爬出‘坑’。”

坚持既定战略方针,持续升级“零售做强”,强化队伍建设,优化产品体系,深化客户经营,强化风险管控。持续升级“对公做精”,加强信贷投放,完善客户经营,提升队伍能力,做好“量、价、险”平衡。持续升级“同业做专”,打造特色做市业务,提升价值贡献和客户服务能力。

但市场疑虑犹存:对公增速能否持续?零售转型是否触底?答案或许在于平安银行的"双线协同"——供应链金融带动零售客户迁徙,对公场景反哺消费金融。这种生态闭环的构建,或将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迷雾。

(注:文章观点来自平安银行公告及新浪科技、证券时报、北京商报等,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。)

尾声:

“ 五年前,平安银行以"零售黑马"姿态挑战招行王座;五年后,它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重构商业模式。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一家银行的生死,更是中国银行业告别规模扩张、转向质量革命的缩影。当张朝晖在深圳稳守基本盘,王军在零售前线冲锋免息配资开户,平安银行的转型大考,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””